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
关于AI for Science的一些观点

来源: 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7-11
6月6日,清华大学万国数据教授、智能产业研究院(AIR)执行院长刘洋,及 清华大学万国数据教授、智能产业研究院(AIR)首席研究员兰艳艳出席了 “太湖对话·AI for Science”论坛,并发表观点。


以下是两位教授的观点梳理:


关于AI for Science的一些观点


刘洋
清华大学万国数据教授、智能产业研究院(AIR)执行院长
兰艳艳
清华大学万国数据教授、智能产业研究院(AIR)首席研究员



我们正身处一场由人工智能(AI)驱动的深刻变革之中。以大模型与生成式AI为代表的尖端技术,不仅加速着科研进程,更在根本上重塑科学发现的底层逻辑,推动着科学研究范式迈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——智能科学范式。这场变革预示着人类探索未知的方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。


观点一、人工智能催化科学发现范式的重大变革

科学发现范式的演进历经四个阶段:实验科学(直接观察描述)、理论科学(理论解释预测)、计算科学(计算机模拟)、数据科学(大数据挖掘规律)。前两阶段,人类是绝对主导,其感知与智力是核心限制;后两阶段,计算机成为关键助手,显著加速进程。如今,大模型与生成式AI的崛起,正引领我们进入第五阶段——智能科学范式。在此范式下,AI将在科学发现全流程中扮演关键角色,通过极大扩展感知域与提升智力总量,与人类科学家深度协同,共同加速重大科学突破的产出。


观点二、从辅助工具到主导力量:AI角色的根本性跃迁

AI在科研中的角色正经历质变。传统范式下,AI仅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(如数据分析或模拟计算)。而智能科学范式的核心在于:AI将主导科学发现全流程。在无需人类输入创造性劳动的条件下,AI通过智能体协作,自主完成“提出构想、设计实验、形成假设、执行证伪”的闭环。其核心突破点“AI自主证伪能力”,正是确保发现科学有效性的关键,标志着AI从“助手”向“发现主体”的转变。


观点三、通用基座大模型与专业领域模型的协同增效

未来将涌现通晓所有科学领域的全能型AI科学家,它们能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在数学证明、生物机制、材料设计等不同领域间高效运作。其核心优势在于:一方面,能依据科学研究通用规律(如假设-验证)处理多学科问题;另一方面,通过“自主发掘和验证中间假设”等方式,解决重大跨学科理论难题,这种AI将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全新载体


观点四、超域感知与创新涌现:AI驱动的科学新边疆

AI具备人类难以企及的“宽广感知域”。大模型智能体可高效探索远超人类认知极限的假设空间,产生“创新度优于人类”的研究思路。其关键在于AI能整合、关联海量跨域知识,突破人类固有的思维定式与信息茧房。这种能力预示着:重大科学发现的首个提出者,可能不再是人类科学家,而是具备超域感知与关联推理能力的AI系统


观点五、AI幻觉的创造性风险与科学严谨性的根本矛盾一大挑战

生成式AI“幻觉”特性构成双刃剑:一方面,其天马行空的联想能力可能催生突破性假设;另一方面,科学发现的严谨性要求与不可控的虚假生成存在本质冲突。现有AI科学家系统在实验验证环节的缺陷,本质是未能有效约束幻觉对科研链条的污染。攻克此矛盾需

三重突破:

构建动态纠错机制强化“自主证伪智能体”权重,对提案和分析进行实时抗幻觉过滤。

建立科学事实锚点以严格验证的知识为生成边界,约束假设空间的盲目扩张。

发展可解释性工具使AI推理透明化,确保“创新灵感”可回溯、可检验。

结语

人工智能正驱动科学发现迈入“智能科学范式”的新纪元。这一范式的核心标志,在于AI从辅助工具跃迁为科学发现全流程的主导者,其关键突破是具备了关键的“自主证伪能力”。通用基座模型与领域模型的深度协同,将催生能够打破学科壁垒的“全能型AI科学家”,使之成为人类集体智慧的新载体。凭借这种强大的整合能力,AI展现出独特的“超域感知”优势,使其能够探索远超人类认知极限的复杂假设空间,从而有望作为重大科学发现的先驱提出者。然而,这一愿景的实现仍面临根本性挑战:生成式AI内在的“创造性幻觉”特质与科学探索必需的严谨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矛盾,尤其是当前在实验验证环节存在的明显缺陷,构成了该范式走向成熟的核心障碍。未来,需通过发展动态纠错机制、构建科学事实锚点及提升模型可解释性等方式攻克这一挑战,AI主导科学流程与实现自主证伪上取得实质性突破,将不仅突破当前发展的瓶颈,更能充分释放AI驱动科学发现的巨大潜力。展望未来,当“全能型AI科学家”能够跨越学科鸿沟,以超域智慧自主探索未知之时,人类认知边疆的拓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。



上一条:AIR快讯|2025 “太湖对话·AI for Science” 活动在滨湖成功举办 下一条:张亚勤: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些观点(2025)

关闭

相关新闻

最新动态

业务合作:airoffice@air.tsinghua.edu.cn
招生招聘:airhr@air.tsinghua.edu.cn
联系电话:(010)82151160  

办公地点:北京市海淀区清华科技园启迪科技大厦C座12层

官方微信

京ICP备15006448号  |   版权所有©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