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10 月 14 日至 15 日,第 23 届福布斯全球CEO年会(FORBES GLOBAL CEO CONFERENCE)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、清华大学讲席教授、智能产业研究院(AIR)院长张亚勤出席了主题为 “Profiting From AI Acceleration” 的主论坛,并发表了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观点。

张亚勤院士指出,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挑战,它主要分为两个分支。一个分支是智能机器的物理领域,包括无人机、机器人、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供应链;另一个分支是智能劳动力的数字领域,即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高白领的生产力。
对于这两个 AI 分支的发展速度,张亚勤院士认为,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正在快速发展。他预测,到 2030 年,无人驾驶领域将迎来 “DeepSeek 时刻”,10% 以上的新车将会具有 L4 + 无人驾驶能力。同时,具身智能也将加速创新,预计在 2035 年左右,机器人的数量有望超过人类,在制造业、服务业、家庭等场景实现广泛应用。
在智能劳动力方面,他表示,AI 正从鉴别式 AI 向生成式 AI 发展,如今已走向智能体 AI。智能体 AI 的任务长度正以每 7 个月翻倍的速度提升,任务准确度也已突破 50% 这一关键门槛。这一范式跃迁将深刻重塑众多行业场景,包括企业服务、医疗健康、生物制药等。
关于如何优先进行 AI 智能机器和智能劳动力的投资,张亚勤院士认为,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,模型的推理单位成本正以每年 10 倍的速度降低,与此同时,智能体的综合能力及所需算力正以每年 10 倍的速度增长。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需求,合理分配在智能机器和智能劳动力方面的投资,以实现效益最大化。
在选择 AI 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方面,张亚勤院士强调,企业要关注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技术实力、创新能力以及在特定领域的经验。他指出,中国在 AI 领域正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技术发展路径,追求极致效能优化,积极探索创新架构。预计到 2026 年,全球范围内的前沿通用大模型核心玩家将经历显著整合,最终形成 8-10 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巨头,其中中国有望占据 3-4 席。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时,可以考虑与这些具有实力和潜力的中国企业合作,共同推动 AI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