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6日下午,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主论坛科学前沿全体会议(Plenary Session · Scientific Frontier)跨界对话环节,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讲席教授、智能产业研究院(AIR)院长张亚勤与电影《流浪地球》系列导演、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郭帆,围绕AIGC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及AI发展的风险管理等议题,开展了一场跨界对谈。对谈由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、电影制片人马瑞青主持。
张亚勤院士首先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:过去十年,深度学习成为主流,人工智能进入了大数据、大计算、大模型的时代。从AlphaGo/AlphaZero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,到AlphaFold2高精度的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,再到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ChatGPT现象,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层次的改变我们的物理世界、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。这些趋势使得人工智能系统具有了强大的感知、交互、推理和生成能力,在很多领域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。
对于近来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,张院士也提出了三个看法:
-
从感知到认知的飞跃:
人工智能从主要解决感知问题,如视觉和语音,发展到能够处理认知问题,如推理、思考和语义理解。
-
从专用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:
人工智能从针对特定任务的专用算法,发展到能够处理多种任务的通用模型。虽然还没有达到人工通用智能(AGI)的水平,但已经有了通向AGI的可能性。比如ChatGPT是第一个通过图灵测试的软件。
-
从鉴别式人工智能到生成式人工智能
:人工智能从主要识别已有的内容,发展到能够创造和生成新的内容。比如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文本、图片、视频、代码和蛋白质等。但是,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还很初级,还不能在电影等领域广泛应用,更不能生成完整电影。
虽然近来AIGC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,但本质上仍是人类的工具,真正的创作、创造、想象力、灵感,还是要来自于艺术家和创作者。科学家、工程师会发明新的算法,不断提升画面质量,增进语义、镜头、场景的连贯性,帮助电影从前期的构思到后期的制作,但不会取代创作本身。
谈到科幻作品如何反哺科学研究,张院士提到了自己学生时代之所以选择学习人工智能信息论、控制论及后来做无人驾驶的研究,都是受到电影《未来世界》的启发;还有现在卫星通讯技术,其灵感最初是来自1945年英国科幻作家Arthur C. Clarke的一篇科幻文章,其中就描述了如何利用地球同步轨道的人造卫星进行远距离通信。科幻电影可以激发科学家的想象力,而科学家可以把电影中的设想变成现实,许多科技产品的灵感也都来自电影,比如平板电脑,无人机,无人车等等。他认为,科幻电影和科研是密切相连的,它们都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,尤其是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。科幻电影和科学研究相互促进,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。
最后,张亚勤院士还谈到了AI的发展的治理。他对AI的发展并不感到焦虑,他认为,智能涌现不会产生意识,更不会产生心智。相较之下,他更关注AI发展的风险管理,五月底,张亚勤个人签署了由一个AI安全机构发起的《AI风险声明》,呼吁减轻被人工智能灭绝的风险,应该与流行病和核战争等其他大规模社会性风险一样,成为全球优先解决的事项。他所在的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致力于做负责任的AI,围绕他提出人工治理3R原则:Resilient, Responsive, Responsible,在研究理论、算法和应用模型时,必须考虑技术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结果,并将伦理问题和价值观置于技术之上。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,他相信人类拥有两种智慧:发明技术的智慧和把握技术发展方向的智慧。他坚信我们有能力找到这种平衡,但必须保持危机意识,并立即采取行动。
郭帆表示,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,电影工业正逐步进入3.0时代。他认为未来的电影创作过程,无论是构思、拍摄、宣传,甚至是影院放映形式,都需要重新理解和认知。他希望尽快了解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的应用,以建立起电影工业3.0的基础。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电影制作方面尚未到达电影级别,但他对未来充满期待,希望技术的进步能更好地协助电影创作者规划整个拍摄流程。
本次跨界对话为全球AI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电影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启示,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电影制作中所带来的创新和机遇,同时也提醒我们在AI发展过程中要关注风险管理,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