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(AIR)与创新工场合办的DeeCamp2022人工智能挑战赛在AIR图灵报告厅举办了一场线下交流会,由AIR助理研究员黄文炳博士主讲,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、南洋理工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香港城市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的20位硕士、博士研究生参加了交流会,并与黄博士积极互动,在实地的交流中碰撞科研经验的火花。
黄文炳博士分享会现场
今年的DeeCamp2022人工智能训练营主题为“用AI探索生命科学新边界”,共设计了17道交叉融合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的赛题,而黄文炳博士的“探究蛋白质与蛋白质、蛋白质与小分子相互作用” 赛题,更是吸引了约40位同学报名参加,同学们希望通过参与比赛,得到老师对AI制药领域研究的系统性指导。
作为赛题指导老师,原本黄文炳博士只需要给学生讲授一堂有关赛题的分享课,但由于反响太好,只能反复加场。黄博士笑着说:“有关赛题的内容我已经没太多可以讲的了,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做研究的心得吧。”
黄博士此次分享会的主题
与其说这是一堂课,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和老朋友的亲切“座谈”:不是正式的学术报告,没有客套的官方流程,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听黄博士聊做科研的那些事儿。
当下,人工智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,发展前景愈发开阔,科研工作也越来越“卷”,同学们容易就能在手机上刷到“谁谁又发了文章,谁谁又得了奖”这种消息,进而陷入焦虑。因此,在当下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,保持良好的科研心态十分重要。黄博士说,当自己本身的实力不够强大时,应该适当远离手机,重拾专注力,不因外界信息影响而热衷于追求所谓的“热门”研究课题,这对于提高科研工作效率、保持积极心态而言十分重要。积极健康的心理是做好研究的前提,研究的成果是其次的,在研究过程感受到开心幸福才是最重要的,不能因为过度追求研究成果而本末倒置。研究课题是否(潜在)产生重大影响与冷热门无关,今天的冷门可能是明天的热门,不能离开方法的有效性来谈方法的创新性,无论是大道至简还是博大精深,都值得推崇。
参会同学认真做笔记
黄博士谈到,良好的科研心态包括“三个心”:“信心”、“虚心”和“耐心”。“信心”是最重要的前提,“虚心”是工作态度,“耐心”是工作方法。掌握良好的科研心态不是靠领悟,而是靠具体的执行。低年级的研究生不必太急于马上开展研究,而更要多花时间去做好准备工作和长期的计划,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预想哪个时间段实现什么样的目标,才能不容易被“隔壁的优秀论文”等外界信息打乱节奏,才能做到“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”。
同学们纷纷表示听了黄博士的几堂课,受益匪浅,不仅得到了系统性赛题研究指导,还收获了比科研本身更重要的人生哲理。
用一句话形容自己的导师,同学们这样说:
非常和蔼可亲,课程设计也由浅入深,方便不同阶段的同学上手。
温文尔雅,知识渊博。听了黄老师的报告并且短暂的交流后,感觉这两个词最能形容黄老师。
黄老师人很nice,很耐心,授课的风格也是娓娓道来的,在答疑解惑时也很用心。
面对学生们的认可,黄博士笑着说,“我其实并没有太多和学生交流的技巧,而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教学、对学生们的喜爱。” 他并不觉得教书是件“苦差事”,反而认为“教研相长”:教学能“加宽”对已有知识体系的理解,为研究和创新提供基础;同时,研究能“加深”对领域进展的认识,为教学带来知识补充。
黄文炳博士与同学们的合影
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技巧固然重要,但良好的科研心态更应该是同学们所重视的。黄博士感慨地说到, “我常常看到很多学生,他们很上进也很努力地去做研究,但就是感觉不到开心和幸福。一个人只有对某个事情拥有发自内心的歇斯底里式的热爱的时候,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力,做出‘最伟大的作品’。”
文稿撰写 / 张子瞻
编辑排版 / 张子瞻
校对责编 / 黄 妍